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小时不识月。  (第3/6页)
现固定画面,再次翻转时,呈现十岁时的景象。    校园内的老师说:「贫困生可以找我报名。」    于元没有放在心上,到了下课时间,坐在三轮车的后斗:「老师说贫困生要找她报名。」    mama在前,开三轮车到乡下的土路,三轮车的车辙一路延伸,延伸到家门口。    回到家后,父母在吵架。    于震说:「你去把贫困生报了。」    「不报了吧。」mama说,「报了以后,于元怎么在班级里抬头?」    「小孩的面子有什么用?」于震说,「你是觉得我们家不够穷?」    锅碗瓢盆碎了一地。    青少年在十二岁以前,不会有「贫富」的概念,于元在十岁,第一次有了「贫困」的概念。    爸爸是课本里的「农民伯伯」?    mama是课本里的「劳动人民」?    读了两年的书,书里的「粒粒皆辛苦」,原来指的是自己?于元翻开书籍,一直以为自己是「野火烧不尽」。    翻开不间断的书页,万花筒更改角度,呈现十二岁时的傍晚,于元刚刚扒完了玉米,于震拿了个马扎,坐在于元附近。    「你明天就去初中了,你以后平时住在初中,周末不用回家,爸爸已经把情况跟老师说了。」 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